棋逢敌手

Thursday, May 5, 2011

郑愁予《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错误》

这首诗很出名的爱情诗咯!
没有看过的人去面壁自省一下=3=

ok,我找到的资料都是长长的赏析。
先来了解一下,以上的诗有什么生字或词汇是你不懂的?
新诗主要掌握所有词汇,研究词汇所带来的意义。
据不知道哪一个某某说(?),诗的每一个字都是有作用而不是摆美的。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江南是地名大家知道啦厚?不知道请复习林俊杰的《江南》。
“那等在季节里”是关键词,说明主角在等待。
“容颜如莲花”很直接指出主角是一名女性,样貌非常美。
“容颜如莲花开落”则说明了容颜也可以指笑容。
注意“开落”,说明她的笑容一下子就消逝了。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这边要注意4个“不”,这些“不”说明女主角等待的心情起了变化。
要注意“东风、柳絮、青石、春帷、跫音”这5种自然意境,作者突出中国古典诗词的描写意象。
接下来要注重两句描写情感的诗句,也是诗里的关键。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这两句主要描写女主角的惆怅、伤感和憔悴。
引用一下长长的文章……
诗人在诗中充分运用了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塑造了一位楚楚动人、凄婉可人的思妇形象。
“不来”“不飞”与“不响”“不揭”四个否定句间隔两行两两相对,形成一种呼应重复。
既使全诗音韵和谐,又使全诗抒情意味变得深婉动人。
诗中的“你” 有莲花般的容貌、孟姜女的执着。
她心如磐石,守身如玉,除了意中人,她的心不向任何人开放。
尽管阳春三月,杨柳依依,东风拂面,但在她心中、眼里,东风“ 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心如窗扉“紧掩”,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被相思所苦,云鬓不整,玉颜渐凋的痴情女子的形象。
诗中的比喻句更有妙处:“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第一句不仅写出了 “你”的美貌,而且极为省略地刻画出“你”苦盼不得的憔悴。
后两句以“城”和“窗扉”喻“心”,新颖又形象;
两次用叠词“小小的”加以修饰,使意境显得轻倩柔美;
将本属句中的“向晚”“紧掩”这两个动态词语倒装于句末。
显得摇曳多姿,也更婉曲地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好啦!重点+主题来了,这两句完全就是诗的中心。
“达达的马蹄声”敲响了女主角希望重逢的心灵,因而美丽。
但是,这马蹄声并不为她的期盼而停驻,“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因此对女主角而言又是个错误。
这个就是重点啦!



搞定这个,我们来看看作者的背景。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1933 年生于山东济南。
郑愁予童年时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内地,避难途中母亲教读古诗词。
郑愁予 15 岁开始写诗,1949 年随家人去台湾边学习边写作。
1955 年台湾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
1963 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1968年,郑愁予 35 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
1972 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
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
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郑愁予的诗多描写旅人心绪,故称“浪子诗人”。
诗风豪放豁达而不失婉约情韵,其诗在台湾传唱的程度,据说不亚于李后主、李商隐,其名作《错误》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郑愁予其人其诗都给人一种神秘感。
他本人是一个运动健将,但诗中表现的却是一个多情书生;
他有着极深的文学修养,但他却毕业于法商学院;
他身为现代派的主要干将,但他的诗却处处流淌着古典韵味;
他的诗婉约犹如李商隐,但豪放起来酷似李白。

郑愁予比较有名的诗作,比如《错误》、《水手刀》等,大多都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的。
因此他被称为“浪子诗人”。对此,郑愁予不以为然。
他说:“因为我从小是在抗战中长大,所以我接触到中国的苦难,人民流浪不安的生活,我把这些写进诗里,有些人便叫我‘浪子’。其实影响我童年的和青年时代的,更多的是传统的仁侠精神。”
也许正是仁侠精神和浪子情怀的结合,才使郑愁予的诗有如此动人的艺术魅力。


然后我们来看看诗的故事,写成故事应该比较容易理解。
通读全诗可以发现,诗人以凄美的笔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暮春三月,东风和煦,柳絮飘舞,在江南一个美丽的小城,一个女子在苦苦等待心上人的归来。
她的心宛若孤寂的小城,没有东风,也没有柳絮。
她听不到青石街道上有意中人的足音,因而意态慵懒,云鬓不整,心灵也如窗扉紧闭,春帷不揭。
浪迹天涯的“我”打这里走过,听到达达的马蹄声,企盼已久的她如莲花般绽开了笑颜。
可“我”未入家门,她失意万分,盈盈笑靥又像夏末的莲花迅速地枯萎凋谢了。
全诗不足百字,而故事情节却随着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一波三折。
先是漫长的期待,然后是听到马蹄声的惊喜,最后是失望,再后来又是无尽的等待。
言已尽而意无穷,可谓余音袅袅,耐人寻味。




至于诗的主题,我大概摘录了几个方面作参考。

根据政治角度的解析:
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首诗的主题定位在思妇期盼心上人归来的执着的爱情上,未免太肤浅了。
其实诗中的“我”难道不可以理解为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游子吗?
处在那个动荡时代的台湾人有一种漂泊的心态,他们在台湾岛仅仅是一个“过客”,希望有一天能回到故乡,与自己的亲人团聚。
然而,由于政治原因,他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因而产生出重重的失落和惆怅的感情。
时至今日,岛内的台独势力仍费尽心思地阻挠“三通”,妄图将宝岛从祖国分裂出去,如果他们的阴谋得逞,留给中华民族的将是永远的悲哀。
这个“错误”决不会再是美丽的。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错误》中有诗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这是一首期盼大陆与台湾早日统一的现代抒情诗的绝唱。

根据李元洛的“闺怨说”:
写思妇盼望归人的执著的爱情。

根据“追求说”:
写‘我’对江南一位女子的执著追求,但对方的不理会使‘我’备感无奈。

根据徐永峰的“落寞说”:
这首诗主要是写一种无法归抵的离人情怀。
有闺妇的落寞,即倦守春闺的女子内心的寂寞、期盼和失望;
也有离人自己的落寞,即‘过客’流浪无依的悲哀。

根据黄维粱的“捉弄说”:
“我”知道女子在寂寞中等“我”,但“我”却只是“过客”,“我”让女子等待、盼望、误会、失望伤心。
“我”捉弄了她。

“闺怨说”中,“我”即“过客”,只是引起思妇误解的一个偶因,相当于一个跑龙套的。
诸多诗评或一笔带过,或不着点墨。
笔者觉得,《错误》从“我打江南走过”写起,在“我不是归人”的慨叹中收笔,中间对“你的心”的描绘,也是“我”的感受。
“我”在诗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如此冷遇“我”,颇为不妥。

“追求说”与“闺怨说”相反,苦痛和寂寞全是“我”的,是“我”被“你”拒绝之后的无奈。
而江南女子则是配角,压根儿就不是什么“思妇”。
这个解读稀释了《错误》的内涵,使之变得单薄、浅淡。

“落寞说”的解读要丰厚一些,设想了“我”邂逅、恋慕江南女子,抑或两人发生了爱恋故事等可能。
但语焉不详,挖掘不够。

“捉弄说”视角最为独特,但对《错误》的解读却是错误的。
“我”知道女子在寂寞中盼望“我”的归来,但“我”却全然不顾女子的感情、感受,走过而不停留,捉弄她,使她失望伤心。
我们看到的是“我”的冷酷、残忍,女子的可悲、可怜。
这就破坏了《错误》营造的美的意境。
笔者相信黄维梁先生的出发点很好,也是美丽的,但如此解读却只是“美丽的错误”。

所以这个作者的结论是这样子:
写“我”对“你”的追求和遭拒,表现“你”对爱情的专一执著,抒写“我”爱情的真诚和失意的怅惘。
他的理由是:
“我”打江南走过,邂逅了“你”──一位江南女子,心生爱慕之情。
热烈真挚的追求,却遭到“你”心扉紧掩的拒绝,感到“你的心”是一座“寂寞的城”。
随着 “莲花的开落”,“我”深知“你”在等待“归人”,所以不向“我”揭开“春帷”。
同时也看清了,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是“东风”,无法取代“归人”,赢得 “你”的芳心。
在深深的遗憾和无奈之中,“我”一方面对“你”的忠贞的爱情十分理解,对“你”的甘于寂寞的等待倍觉感伤;
另一方面又心酸的慨叹“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双重的伤感使“我”只能祈望“你”原谅“我”的追求这一“美丽的错误”,只能惆怅万千的离去,留下凄美的吟唱……
这样解读,内涵更丰富,意境更深邃,想象空间更大,人物、情感更美,也更贴近诗句美丽的意象。

至于我的解毒我就选择这个:
诗人说明了流浪者的无奈,描写女子苦苦相思等待却落空的落寞与憔悴。
通过“美丽的错误”指出流浪者和女子得不到自己所要的、无奈的情感。
不知道对不对啦![吐舌]
觉得哪一个适合就用哪一个好了……





下面是闷闷的赏析,我很努力摘选了,好歹看一点吧!
赏析(1)
《错误》这首诗共九行,九十四个字,全篇幅不长。
但所表现的艺术技巧不仅被人称道,更被人在口头上传诵。
从结构上看,隐含着纵横两条线索。
明显可见的纵线是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

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
然后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
这种写法与柳宗元《江雪》中从'千山鸟飞绝'的大景,最后落墨在渔翁独钓江心的小景上的空间处理,颇有相似之处,将诗情层层推向高潮。

从横线来看,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正是因为'我'从江南走至女子的处所也不进去,女子期盼的'容颜如莲花开落',等待的炽情变成了心灰意冷。
最后两句本应该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所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在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小倒装句。
这样的安排,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发出光彩。

这首诗另一动人之处是其语言之美,特别是'美丽的错误'数 字。
这句话原本就是矛盾的,'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
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
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
若与此诗的中国性联想,又似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所表现的意境。

同时,郑愁予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帏'。
特别是'东风'这一意象取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再再表现了郑愁予中国性的最根本的所在。
杨牧在《郑愁予传奇》的长篇文章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绝对地现代的\,强调了郑愁予诗歌语言的中国化,从而体现了中国的思想与情感。

文字纯净是这首诗的另一个优点。
郑愁予在谈论写诗技巧时,说:'写诗要忠诚,对自己诚,而不是唬唬人的,如果写的东西连自己都不确定,那就是不忠实\'
因而郑愁予的《错误》强调纯净利落,清新轻灵,不在文字上玩弄游戏,或堆砌词藻,竭力以最忠实的文字展示诗人最忠实的感情。
这是一首真实、真情的诗。
《错误》至今仍能打动无数读者的心弦,最重要的因素不在于以词藻取胜,而是以它内在的情感感动人。
这种情感不伪装、不雕饰,在诗中使情景和谐一致,产生了意味不尽的艺术感染力。


赏析(2)
女子的形象
1、“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盛开的莲花,花瓣是娇嫩的,红莲的粉红,白莲的粉白,用来形容女子的容颜,那是何等的娇美!
如果说莲花的盛开是女子青春焕发、容颜娇美的时候,那么落呢?
莲花的凋落,是在写女子娇嫩的肌肤,娇美的容颜在等待中渐渐暗淡,逐渐憔悴,慢慢衰老的过程。
诗中说这种等待是“在季节里”,什么是季节里?
是春天,夏天,秋天还是冬天?
其实每一天都是季节里的一天,也就是说女子天天在等待,直等得红颜憔悴枯槁。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女子的美丽与深情。

2、“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为什么东风会不来?无论是什么地方的春天,都是东风送来的。
更何况江南的春天来得更早,春雨迷蒙的江南,丝竹优雅的江南,怎么会东风不来?
那其实是心上人的信息没有传来。
“三月的柳絮不飞”,怎会不飞柳絮?
这与女子的心情有关,也与古典诗词中它的特定意义有关。
柳与留谐音,柳枝修长的特征跟人们离别相思感情的缠绵有相通之处,是“留,挽留,留恋”的意思,古代很早就有折柳送别之意。
柳絮是绵绵不尽的思绪,女子的心里只有心上人,容不下任何人。
既然是心上人没有音讯,心上人不归,那么这心就是寂寞的。
她就固守着这份寂寞,所以说“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这两句写尽了独守空闺的女子的那份落寞与深情。

3、“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小小的”写出了这种离情的执著、坚贞与缠绵。
“寂寞的城”是封闭的,是落寞的,是凄凉的。
“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青石的街道是由青石铺成,岁月很久远了,也许有的地方已长满了青苔,点染了一种古朴,清幽之境;
向晚是接近傍晚,夕阳斜照在清冷的青石街道上,更有一种凄凉凄清之感。

4、“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跫音不响”是说心上人的脚步声没有响起。
“春帷”是窗前的幔帐,幔帐不揭,营造一种层层帘幕深垂,深闺闭锁的氛围。
“窗扉紧掩”,是窗子和门都紧紧地关着。
那么她为什么不像古典诗词中那些倚楼凭栏的女子那样,走出深闺?
也许是因为失望太多,心里太苦,也许是因为她的矜持、含蓄、内敛又深情。

5、“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这两句,意韵深远,点明了主题,深化了内蕴。
何谓过客?他那达达的马蹄声,踏入了寂寞的小城,踏开了紧掩的窗扉,他达达的马蹄声踏响了女子的心曲。
这位女子误以为是她的心上人归来了,心头一阵惊喜。
但是这马蹄声仅仅是从女子的窗前经过,并不为女子的企盼而停留。
随着马蹄声的渐渐远去,留给女子的是深深的失望……
正是过客马蹄声无心的踏入,让女子原本沉寂的内心漾起了层层涟漪,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以上这几个比喻写尽了女子的秀美、端庄、深情、含蓄、凄伤、落寞、哀婉。
从对文章的分析中能看出她的容颜娇美,她的感情专一,她应该是从古代走来的典雅秀美、深婉含蓄、古韵犹存的女子。
 
本诗的意境
江南,莲花,东风,柳絮,小城,青石,春帷,窗扉,马蹄……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本诗优美深婉凄伤的意境。
本诗片断性很强,和电影里运用的蒙太奇手法(把镜头剪辑,组合起来的手段)相类似。
如果把这首小诗拍成一系列的电影片断,该如何拍摄?
镜头的远近,画面的取舍该如何调度?
有几组镜头跨过时空界限,飞入心头:

第一组镜头:
春雨迷蒙的江南、丝竹优雅的江南、柳翠丝长的江南。
柳絮飘飞的小城,古朴宁静的小镇,镜头逐渐拉近。
夕阳的余辉静静地洒在一条古朴、清幽的青石街道上。
落日的余辉斜射在这条街道尽头的一幢临街的小楼上面。

第二组镜头:
小楼的窗扉紧掩,帘幕深垂。
屋内,一位年轻的女子,她正默默地坐在梳妆台前,若有所思。
这时不免让人想起《春江花月夜》里的句子“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意境。
伴着哀婉凄伤的音乐,隐隐有马蹄声传来。
女子凝神谛听,马蹄声近了,近了。
一阵惊喜掠过她的心头,她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快速走向窗前。
就在马蹄声到了窗前的那一刻,女子猛地伸出纤纤素手,正要揭开春帷。
但就在马蹄声擦过窗前的那一瞬,女子的手僵在了半空中。
外面马蹄声越来越远,越来越远了。
女子失神地站着,站着,却已是泪光点点……

第三组镜头:
夕阳慢慢地落山了,小楼笼罩在一片雾霭中,凄婉的音乐再次响起。
思绪飘飞:如果用一种乐器来演奏此诗,什么乐器最合适呢?
用二胡那哀怨凄婉的乐曲,向世人向天地倾诉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
用洞箫那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哀鸣,诉说着那份怅惘与无奈;
用长笛那低回绵长的旋律,解读着那份凄苦与哀伤;
用葫芦丝那呜呜咽咽的音调,陈说着百结愁肠……



练习题
基本上都是从中国教学参考或者教师教导手册找出来的:p

1)“那等在季节里”说明“你”在等待,试说明“你”等待谁?

2)《错误》中“我”和“你”分别是什么形象?

3)诗中选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请给诗中出现的意象分类,并指出这些意象的表达效果。

5)“城”和“窗扉”用来比喻什么?

6)本诗第二节描写了什么?

7)三月是春末开花的季节,花团锦簇,是美丽的。可为什么作者却说“三月的柳絮不飞”和“三月的春帷不揭”?

8)“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无论是什么地方的春天,都是东风送来的,更何况江南的春天来得更早,春雨迷蒙的江南,丝竹优雅的江南,怎么会东风不来?

9)台湾当代诗人郑愁予的“错误”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10)“美丽的错误”是个矛盾的词语,诗人为什么说“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11)本诗的题目是《错误》,是什么样的错误?究竟是谁犯的错误?他是有心的还是无心的?为什么是美丽的错误?

12)本诗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女子?

13)“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如果真的能够揭开春帷,里边走出的将是一位怎样的女子?

14)这首诗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5)为心中的爱人而期待,固然是美丽而幸福的,然而在久久企盼之后迎来的却是一个“美丽的错误”,那种复杂难言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呢?

p/s:只有7和10是大马参考书的题目……

累死了=3=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